這座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(1615)的四柱三間五樓,因也是鄭氏族眾私建的,故只能稱"門坊"。石雕牌坊前額后枋上分別鐫刻的"奕世忠貞"、"名宗孝祀"贊辭,是專門紀念鄭千齡之子鄭玉的。鄭玉(1293一I358),字子美。新安理學大家,一生博研六經,教書課徒,絕意仕途,勤于教授。從學者眾多,家室難容,于是創辦了"師山書院"以供講學,人稱師山先生。元至正十四年(1354),朝廷授之以翰林待制、奏議大夫等職,鄭玉稱病不就,日以著書為事。龍鳳三年(1357)明兵攻克徽州,招其歸附,他因以嚴詞拒絕而被囚;次年,從容自溢而卒。所作文章流傳較廣,元代文學家、史學家揭溪斯和歐陽玄對其著作文章大加稱賞。著有《春秋經傳網疑》四十五卷、《師山集》八卷等傳世。 石牌坊的仿額上的"奕世忠貞"是贊揚鄭玉和祖父鄭安的,"奕世"指60年即一個甲子;"名宗孝祀"是指鄭玉和其祖父、父親一樣,足為族人奉為忠孝節義的楷模,令人景仰。在該坊后面的鄭氏宗祠內,懸有一塊由黃宗羲手書的匾額"道義傳宗",亦是頌揚鄭玉清高氣節的。文革中破"四舊",有造反派認為宣揚孝悌、孝道是封建主義殘余,于是派人攀上石雕牌坊后坊,鑿毀了"名宗孝祀"鐫文。因正面有"忠貞"二字,文革期間,人們多以表忠心為能事,故得以保留。 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,本文來自:http://www.ahwwinterclassic.com/ 其他人閱讀了;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